2004年2月21日 星期六

[轉錄]高速公路•到不了的桃花源?

曾有人說,美國是一個建立在車輪之上的國家,其日常生活的每一部分都離不開車。其實不只美國,當代的汽車文明早已掌控我們的空間與生活。當世界各地正響應無車日活動,在城市中以走路、騎乘腳踏車或搭乘大眾運輸等方式代替使用私人運具,思考一個更人性、更健康的城市空間的可能時,在台灣,公共政策卻仍在變相鼓勵小客車的成長,包括近來經濟部宣布研擬第3條高速公路,以及迫在眉睫即將於年底動工的蘇花高速公路。



發展的神話•蘇花高速公路



  1990年行政院核定「改善交通全盤計劃」,規劃台灣未來應完成「環島高速公路網」,首先規劃由台北連接宜蘭的「北宜高速公路」,北宜高預定在民國94年底通往蘇澳,接下來就是即將於年底施工的「蘇花高速公路」。未來從台北到花蓮,開車時間預估將從目前的6小時縮短為2小時,而行政部門也將北宜高與蘇花高當作是促進東部發展的代名詞。今年8月總統陳水扁在「阿扁傳真」中指出,未來在北宜高速公路與高鐵等陸續完工之後,整個台灣將在「一日生活圈」的範圍之內,台灣的城鄉距離會馬上拉近,而蘇花高速公路的動工,可以促進東部資源的開發與平衡發展。然而,在以汽車為主要運輸工具的思維上所建立的「環島高速路網」,是否真能帶來區域的平衡發展?亦或是一場輸掉生態與景觀的賭注?



台11線的經驗



  事實上,交通的便捷究竟是為地方帶來人潮,或是加速人口外流,始終沒有確定的答案。同樣是在花蓮,民國85年,濱海的台11線道路拓寬工程在地方發展的號角聲中開工,許多地方居民相信,道路拓寬將帶來繁榮願景。拓寬工程至今邁入第8年,台11線沿線的居民未蒙其利、反受其害,工程盜挖黏土引起土石崩塌、車輛高速通過釀成車禍、工程棄土破壞海洋生態、路基挖掘破壞珍貴考古遺址。



  此外,道路拓寬也使得原本社區的空間完整性被切割,以水濂部落為例,每年阿美族的傳統祭典「捕魚祭」居民從部落到海邊舉行儀式時,必須穿越快速車流,使傳統的祭典文化備受干擾,而這些社會影響在道路拓寬之前都沒有受到評估與考量。那麼,交通便捷之後是否真的增進地方發展了呢?實際的情形是人口外流更為加速,據統計,台11縣沿線水濂與豐濱兩大部落,自拓寬後人口成長率是-5%,豐濱地區的旅館關了7家,地方上小型的餐飲店難以生存,部落經濟更加蕭條。



  為了行車的「安全舒適」,道路沿線設計的紐澤西護欄擋住駕駛的視線,看不到美麗的海洋;為了公路的養護,必須不斷投下消波塊做防波堤。在缺乏整體規劃下,沒人會對沿線部落留下深刻印象,也沒人會在村落駐足停留。假日時一車車的遊客只是開往鹽寮海洋公園,所謂的繁榮地方,實際上只是造福少數財團經營的遊樂區,複製速食的觀光文化。



  從台11線拓寬的經驗可以看到,在缺乏完整的產業規劃與社區營造的情形下,邊陲的村落在交通便捷之後並不會因此就得到發展的機會,交通的便捷只是令點到點之間的直線距離加快,將觀光客集中到大型遊樂區消費,卻抹煞了沿途蜿蜒的風情與美景。



宜蘭的機會與迷惑-北宜高速公路



  民國80年,從南港到頭城的北宜高速公路動工,預估這條高速公路將使得台北到宜蘭的距離從2小時縮為30分鐘,從此,宜蘭將從「後山」變成大台北都會區的腹地,為宜蘭人允諾了一個美麗的桃花源。豈料短短31公里的路程,開工至今12年間災變波折不斷,通車日期前後延宕3次。其中最關鍵的原因在於坪林到頭城,長達12.9公里的雪山隧道。雪山隧道沿線經過6大斷層、地質破碎帶以及大量湧水的地下水脈,種種施工前無法預期的險惡地質,曾令TBM隧道鑽掘機受困10餘次,最慘烈的一次,造價10億的鑽掘機身陷其中嚴重損壞。雪山隧道的湧水量最大時每秒有80立方公分、一天高達1萬5千噸,近來亦有人質疑翡翠水庫蓄水量下降,可能與雪山隧道工程有關。



  在「人定勝天」的堅強毅力之下,雪山隧道在今年9月貫通,湧水、斷層等等問題,都成為工程單位可以一一「克服」的「挑戰」,工程的艱鉅也成為施工者的榮耀與徽章。然而,從自然資源管理的角度來考量,這樣的工程所帶來的風險與代價,是否是值得的呢?地下水脈的破壞,這樣的損失是否是能夠被計算的?而北宜高通車之後,蘭陽平原自然的風貌是否還能夠保存,真的就能貫通我們前往桃花源之路?



當年北宜高是否興建,也曾經在地方上引起論戰,在抵擋不了強大的開路壓力下,反對人士退而求其次,尋求更細緻的評估與規劃。



  為了因應北宜高通車之後可能帶來的衝擊,宜蘭花了10年的時間進行評估與預防,先後委託台大城鄉所以及新加坡前任市區重建局局長劉太格進行2001新蘭陽計劃以及宜蘭縣總體規劃。宜蘭縣前任建設局長、現任文化局局長陳登欽指出,如果按照目前台灣土地使用的相關法規,不做任何的限制,估計未來蘭陽平原的人口從現在的46萬人將可能成長到147萬人,是現在的3倍以上。在宜蘭縣總體規劃中,對未來宜蘭縣人口的成長做了一個預估值,也就是蘭陽平原如果要繼續保有現有的風貌,人口的增長只能到一定的限度-100萬,這個限度便是蘭陽平原未來土地利用與發展的極限,從這個極限開始推估要維持這些人口所需要的公共設施是多少,需要多少的污水處理設備、用電量、市區道路與停車場等等,宜蘭縣政府在總體規劃中對未來的發展做了限縮,以避免宜蘭在北宜高通車之後,在台北都會區不斷擴張之下,原有的風貌蕩然無存。



  然而,面對北宜高通車日期的逼近,宜蘭前建設局長、現任文化局長陳登欽誠實地說,即使做了評估,宜蘭還沒真正準備好。未來北宜高通車後,進入宜蘭的人潮將從鐵路漸漸移轉到以小客車為主,然而目前宜蘭市區的道路系統與停車場等等已經接近飽和,是否能承載高速公路下來的車潮仍是一大問題。



坪林公投•交流道決定的地方宿命



  高速公路加速了節點與節點之間的連結,縮短了城市之間的距離,加速都市擴張,然而,在沒有交流道經過的地區,卻被打入「過路」的命運,造成不均衡的發展,也激起「過路」地區居民的反彈。9月13日坪林鄉所舉辦的公民投票即是此種反彈下的結果。坪林鄉公所在對外的新聞稿中指出「開放坪林交流道,關係坪林人起碼的天賦人權及生存權」,坪林鄉鄉長梁金生更憤怒地表示,「今天是因為坪林鄉只有5千多張選票,如果坪林有50萬人,坪林鄉也不用為交流道辦公投了」。坪林人的反彈,突顯了作為高速公路「過路」地區的尷尬與焦慮。在北宜高的既定政策之下,坪林人也只能在交流道建不建的宿命中做選擇。



  那麼,即將在年底動工的蘇花高速公路,又將怎樣決定了偏遠聚落的發展或衰退呢?



  在目前的規劃路線中,沒有交流道經過的花蓮縣崇德村,已經感受到一股危機感,沿線的商家擔心在未來蘇花高通車之後,原本賣工藝品土產的小生意都要關門大吉;地方民意代表則擔憂,原本在崇德下台地規劃的觀光遊憩區,將因為遠離交流道而受到影響。「當高速公路通過的時候,只有公路兩頭的節點會帶進人潮,過路的村莊卻只留下車輛的廢氣,對當地的生活並沒有什麼好處!」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教授夏禹九指出,高速公路正如同一把雙面刃,帶來的只是節點兩端地區的擴張,加速不均衡的發展。



  正值台灣各縣市舉辦無車日之時,以汽車為主要運輸工具的思維卻仍然是根深蒂固,高速公路等同於地方發展的神話,也仍然是難以動搖。當我們已經習慣於在點與點之間,以最快速的直線距離移動,卻也錯失了蜿蜒其間,悠然享受沿途風景的樂趣。在追求速度的同時,卻錯失了速度的背後,所欲追求的價值與意義。究竟你是喜歡看前輛車的屁股?還是想看延線的風景?端看你的選擇了…





4 則留言:

  1. 感觸良多

    想到以前看過的一本書

    中國某村莊的人民在歷經"大躍進" "土法煉鋼&quot

    ;等種種政策而餓死無數人後 憤而衝上山頭將原本所立的"人定勝

    天"的石塊標語給砸個粉碎 這一段給我很大的衝擊.

    發展是必要 愚公移山的精神也很可貴 可是事前的評估夠不夠專業 生

    態與利益的衝突等 這些卻都更為重要.

    總覺得下一代好可憐 亂七八糟的地球 扭曲的價值觀 每次一想到 就

    覺得還是不要有小孩比較好 不然真的是來受苦的....:(

    唉唉 所以我還是欣賞哥哥的旅遊方式

    不往人潮多的定點鑽 背著相機深入山林 真正的美景 我相信是需要付

    出心力去找尋的.

    回覆刪除
  2. http://e-info.org.tw/

    裡面有很多這類文章喔 cocoa可以去看看

    回覆刪除
  3. 謝謝啦....^^

    cent 往這方面鑽吧 我彷彿看到了台灣的希望~~喔喔

    回覆刪除
  4. 我終於看完了...

    唉....

    我對這種專業的敘述文總是呈現眼皮無力的狀態

    呵呵

    還是看完了(我算很捧場吧!)

    回覆刪除